行業別會計制度_03.藥品製造業_A.產業分析

ISO,ERP,IFRS,公司管理制度
公司管理,公司管理制度,公司管理辦法,公司管理規章,公司管理系統,內部管理,內部管理制度,內部管理辦法,內部管理規章,內部管理系統

 總體經濟分析


一、 國內總體經濟現況
    2001年1月以來,在美國去年第四季經濟成長率由原先的1.4%向下修正為1.1%,消費者信心及工業生產持續下滑,企業獲利頻傳警訊,裁員聲浪不斷,華爾街股市持續探底等因素影響之下,使得全球景氣急速下滑。
   就我國國內而言,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的統計資料指出,90年1至2月各項經濟指標的累計與去年同期作比較:
  (一) 工業生產方面,工業生產指數年增率減少4.25%,其中製造業生產指數年增率減少4.79%。
  (二) 對外貿易方面,出超金額(16.1億美元)增加80%。
  (三) 商業動態方面,1月份商業營業額(6,840億元)較去年同業期減少1.81%。
  (四) 物價變動方面,消費者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上漲0.67%。躉售物價指數年增率平均上漲1.04%。
  (五) 核准投資方面,僑外來華投資(9.34億美元)增加40.98%,對外投資(不含大陸)(7.45億美元)增加23.34%,間接對大陸投資(4.43億美元)增加21.29%。
  (六) 國內重大投資案件方面,新增案件11件,投資金額1,633億元。
    根據上述1至2月的重要經濟指標,以及世界各主要工業國家的景氣尚無好轉現象,再加上我國國內部門結構性及政治性問題尚待解決的雙重因素作用下,我國今年的經濟成長將難以維持在2000年的水準。

二、產業發展現況
    根據經濟部統計處針對台閩地區10,424家公司行號所作的民國89年工商企業經營概況調查結果顯示,89年第4季的統計資料如下:
(一) 礦業及土石採取業
1. 營業收入為42.43億元,較88年同期減少6.93%。
2. 投資於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1.28億元,較88年同期減少33.33%。
(二) 製造業
1. 營業收入為2兆7,070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11.54%。若以四大工業別觀之,則以資訊電子業居冠(28.78%),化學工業次之(11.53%),但金屬機械工業與民生工業分別減少3.72%及7.14%。
2. 投資於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2,131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8.51%。若以四大工業別觀之,化學工業及民生工業分別增加74.26%及8.49%,而資訊電子工業及金屬機械工業則分別減少6.20%及20.47%。
(三) 水電燃氣業
1. 營業收入為1,021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10.31%。
2. 投資於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455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4.07%。
(四) 批發零售及餐飲業
1. 商業營業收入為2兆1,735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8.17%,其中以國際貿易業(8,555億元,成長15.76%)居冠,其次為零售業(7,751億元,成長2.63%),第三為批發業(4,775億元,成長4.50%),第四為餐飲業(654億元,成長12.49%)。
2. 投資於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341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33.63%,其中零售業(64.06%)居冠,批發業(54.45%)次之,第三為國際貿易業(0.25%),而餐飲業則減少41.29%。
(五) 市場及展示場管理業
1. 營業收入為10.80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2.92%。
2. 投資於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0.33億元,較88年同期減少2.14%。
(六) 工商服務業
1. 營業收入金額為783億元,較88年同期成長4.77%。若按業別觀之,顧問服務業(10.51%)最多,資訊服務業(10.04%)居次,廣告業(6.25%)第三,影印業(3.19%)第四,但是設計業、商品經紀業,及租賃業分別減少5.54%、2.88%,及0.53%。
2. 投資於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38.88億元,較88年同期減少24.92%。若按業別觀之,則只有商業經紀業增加276.43%,其餘則分別減少87.74%(設計業)、71.30%(影印業)、63.99%(廣告業)、46.68%(資訊服務業)、34.94%(顧問服務業),及0.25%(租賃業)。
(七) 個人服務業
1. 營業收入金額為549.49億元,較88年同期增加5.33%。若按業別觀之,則以其他個人服務業(211.80億元,成長2.77%)最多,其次是汽車服務業(174.47億元,成長9.96%),第三是修理服務業(95.65億元,成長1.89%)。
2. 投資於固定資產增購金額為21.04億元,較88年同期減少12.62%。若按業別觀之,只有修理服務業增加89.07%,汽車服務業增加8.86%,其餘均呈現減少的現象。


產業概述


一、 產業範圍
  (一) 藥品的定義
   美國法律對藥下的定義為:「可用來診斷、治療、預防或減輕疾病之物質,或記載於美國藥典可影響身體結構或功能之物質,惟食物或醫療器械則不能稱為藥」。
   我國根據藥事法的定義:「藥品係指下列各款之一的原料藥及製劑:
  1. 載於中華藥典或經中央主管機關認定之其他各國藥典,公定之國家處方集,或各該補充典集之藥品。
  2. 未載於前款,但使用於診斷、治療、減輕或預防人類疫病之藥品。
  3. 其他足以影響人類身體結構及生理機能之藥品。
  4. 用以配製前三款所列之藥品」。
  根據上述,我國法律將藥品分為原料藥及製劑。原料藥與製劑可解釋如下:
  1. 原料藥:藥品的有效成份及製劑用輔料。目前世界各國使用中之原料劑大致有4,000種左右。
  2. 製 劑:將原料藥加工成為方便使用的型式,稱之為製劑。常見的有錠劑、液劑、粉散劑、丸劑、膠囊、軟膏、注射劑等。
  而醫藥業界則習慣將藥品分為下列三類:
  1. 處方藥:需有醫師處方始可購買之藥品。
  2. 非處方藥:就是一般所稱成藥。
  3. 俗名藥:已經沒有專利保護,但仍需有醫師處方才能購買之藥品,又稱為學名處方藥。
  (二) 製藥業之分類
   製藥產業一般包括原料藥、西藥、中藥等相關產業及藥品之分析。
  西藥業又分為:
  1. 處方用藥:有心血管、抗感染、消化系統、神經系統、呼吸系統、肌肉骨骼、內分泌及抗癌用藥等。
  2. 非處方用藥:有維生素、營養補充劑、止咳、感冒用藥、止痛劑、皮膚保護、治療劑、消化系統用藥等。
  中藥業包括中藥材、科學中藥、傳統中藥等
 
二、 產業體系結構
     整體藥製工業體系的結構,可以上、中、下游來加以區分:
  (一) 上游:原材料階段。
   西藥的原材料一般以化學品佔大多數,亦包括菌種、細胞等。
  中藥的上游為中藥材。 近幾年利用基因移轉,可以直接培養植物或飼養動物來生產藥物,是上游藥物之生產技術一大突破。
  (二) 中游:為原料藥工業及中藥材加工業。
(三) 下游:為製藥業,主要將原料藥加上製劑輔料,加工成為方便使用之劑型。
   將中藥方劑,提煉濃縮加工成西藥劑型,稱之為「科學中藥」。
 
三、 產業特性
     藥品的行銷,供需受景氣的影響不大,反向在戰亂、天災、瘟疫時,其需求更是增加,是屬於較特殊的產業,具有下列特性:
  (一) 技術密集工業
   製藥業加工層次高,安全性及有效性受到各國政府相當的重視,其研發投資也高,先進國家的藥廠在研發費用上佔營業額的20%以上。
  (二) 受衛生主管機關嚴密控管
   因為藥品關係著國民的生命健康,在藥品的進口、開發、生產、銷售之過程,主管機關皆透過查驗、登記等手段,嚴密控管,也因為嚴密的控管,其相關法規,對產業的走向,起了引導與限制的作用。
  (三) 專利保護及品牌忠誠度高
   新藥上市通常有完整的專利保護,透過全球性的銷售網行銷,幾乎能獨佔世界市場。雖有專利期過期而開放的問題,但由於醫生與消費者對原開發廠藥品的品牌忠誠度,品牌信賴度高,雖有學名藥出現,但原開發廠仍幾近能擁有大部分市場及享受較高的利潤價格。
  (四) 特殊的消費結構及消費程序鏈
   藥品的使用除了安全性較高的成藥外,為顧及使用者的安全性、有效性,藥品的使用都必需經由專業的醫生處方。藥品的零售也必須經由專業的藥師執業。在全民健保實施後,保險單位付款、醫生開立處方、藥師調劑、病人使用,開藥者及使用者往往不知藥價,形成專業而特殊的消費程序消費結構鏈。
  (五) 自理論到臨床,連結著廣大領域
   藥物的開發通常是針對目前無法治療的疾病,或是針對現有藥品的缺點進行改進。不論是新的藥物或新的用途或新的使用方式,從理論到臨床的應用,都必需結合有機化學、化學工程、生化、藥理、生理、毒理、病理、臨床等各方面的研究,缺一不可。近年來,生物技術基因工程的快速發展,更為製藥業帶入更深一層的領域,使疾病的治療進入新的紀元。
 
四、 我國製藥產業發展歷史
     中國最早時期,自神農氏嚐百草,開啟後世中國醫藥之發展,其後「黃帝內經」記錄了黃帝及其大醫與各名醫藥專家之問答集。東周前期,名醫扁鵲創設針炙之法,說明氣血循環學說,戰國時代,鄒衍創「五行之說」,金木水火土的運行循環理論,被運用在人體機能上。
  台灣在日據50年期間,受日本政府管控,製藥工業發展不易。光復時,台灣有12家公營製藥機構,79家民營藥廠,因光復後百廢待舉,民營藥廠紛紛設立。
  民國50年根據衛生單位登記資料顯示,台灣有958家藥品製造商。為了提昇國內製藥業之水準,衛生署於民國71年5月公佈「優良藥品製造標準」G.M.P.(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通過G.M.P.標準的製藥廠商,在民國79年共有237家。衛生署於民國85年推動原料藥廠商施行G.M.P.,並委中醫藥委員會推動「中藥業G.M.P.政策」。
 
五、 影響製藥產業發展的要素
  (一) 市場因素:如
  1. 人口組成:種族、年齡結構。
  2. 政府醫療制度:保險給付、醫療分業、藥價政策。
  3. 地  區:緯度、氣候、水質。
  4. 生活習慣:飲食、作息、風俗、宗教。
  5. 經濟狀況:生活水準、公共建設。
  (二) 研發技術:如
  1. 基礎科學:如化學、生理、藥理、病理、醫學。
  2. 產品設計:藥品、劑型之設計能力。
  3. 產品評估:藥品開發之相關設施,如藥理、毒理、安全性、臨床試驗能力等。
   近年來生物技術導入了藥品的研發工作,尤其生技醫藥品方面,生物技術的研發能力左右了新生技醫藥產品的發展甚大。
  (三) 生產技術
 
六、 藥品的開發程序
     確保新藥之安全性及有效性,有嚴格精密的開發程序如下:
  (一) 藥品的製備
   以生物技術法來製備,或由天然物中提煉,製成衍生物,再以化學合成法直接合成,或以化學合成法與生物法併用等。
(二) 活性篩選
   利用各種活性測試的模組進行篩選。由低次藥理試驗逐步進行至高次藥理試驗,並根據結論決定是否進入下階段的前臨床試驗。一般而言,一萬個化合物被分離、萃取、合成、測試等之後,通常只有約20種化合能進入下階段的前臨床試驗。
  (三) 前臨床試驗
   動物體內或體外實驗,包含藥物安全、藥物代謝、藥物傳遞等試驗,通常約50%之本階段試驗,因毒性太強或藥物動態實驗不盡理想而必須放棄。
  1. 藥理安全:包括急性/亞急性/慢性毒性實驗、致突變性實驗、致癌實驗及生殖毒性實驗等。
  2. 藥物代謝:進行動物體內藥物動力學研究,偵測在體內吸收、分佈、代謝、排泄、堆積之情況。
  3. 藥物傳遞:目的在改善藥物對病症的濃度及生體可用率,減低血中藥物濃度不規則之波動,並減少服藥次數,使藥效充分發揮。
  (四) 臨床實驗
   通過前階段的前臨床試後,即可向衛生主管機關提出試驗中新藥申請,經核准即可進行人體臨床試驗。
  由於進行臨床試驗費用較高,廠商對於是否進行本階段試驗,是較為審慎,且其成功率大約僅為10%。臨床試驗分為三期:
  1. 第一期試驗:在於測試藥物在成年健康者之中,所引發的副作用及人體對藥物之耐受度,並獲得藥物在人體之有效性、吸收、分佈、代謝、排泄、堆積等相關數據資料,此期約需20~80名健康自願者,進行為期約一年之試驗觀察,成功率約70%。
  2. 第二期試驗:選擇病人以雙盲或開放試驗來測試開發中藥物的有效性。目的在於測試用於人體時的最適劑量、功效、耐受性及副作用。此期約需100~200名志願病患,進行為期約2年的試驗,送審新藥約有1/3可通過本期試驗。
  3. 第三期試驗:進行較大規模病患的雙重臨床試驗,以驗證第二期試驗結果,統計是否具有意義,並取得新藥的適應症、禁忌、副作用等全部的資料數據,此期約需1000~3000名病患,進行為期約2年的試驗。
  4. 查驗登記:若新藥通過臨床試驗,則須備齊相關資料向衛生主管機關提出新藥上市申請。案子的審查時間平均在2~3年,短則6個月,長則有達7年,才取得新藥上市的查驗登記。
   現階段的藥品開發,新藥對象大都屬於新病如AIDS(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或難治的慢性病,使得開發的時間延長,費用升高。



市場概況


  目前全世界藥品市場總額每年約3,000億美元,且預期未來五年之年平均複合成
長率可望維持在4~7%,隨著人類基因密碼逐漸被解開,生技藥物市場可望大幅成
長,預料全球製藥工業將在21世紀綻放光芒。

一、全球市場動向
  (一)藥品總體銷售狀況
  根據IMS Health公司統計,1998年全球藥品市場的銷售額約為3,070億美元,年成長率為3.6%。如下表:

  
  (二) 全球處方用藥銷售狀況
   根據IBM Health公司統計,全球主要國家處方藥之銷售額,如下表:
  





































 市場胃納量分析,美國市場第一,日本市場第二,德國、法國、義大利、英國分居第三、四、五、六名,其中市場佔率第一的美國維持11%的成長率,第二大市場的日本,則因預算緊縮,小幅衰退1%,巴西則因經濟問題衰退5%,餘則大體維持成長局面,使處方藥總銷售量金額具6%的成長率。
  (三) 各類主要處方藥的銷售狀況
   根據IBM Health公司統計,全球處方藥銷售額,如下表:
  

    以上各類藥品之銷售金額在前10名排行並無變動,前三名分別為心血管用藥銷售比重19.9%年成長率7%,營養消化代謝用藥銷售比重15.9%年成長率3%,中樞經用藥銷售比重14.9%,年成長率12%,另外處方藥市場銷售比重5.5%的生殖泌尿系統用藥年成長率在13%。
 
二、 國內市場動向
  (一) 國內藥品消耗量及行銷通路統計:
   我國藥品消耗狀況,見表3-4、圖3-1。

  




  由上趨勢分析圖可以看出,我國藥品的消耗量每年平均以10%的成長率成長,國內實施全民健保制度刺激了藥品市場之成長是較大原因。
  (二) 國內藥品行銷通路分析狀況
   我國藥品行銷通路,見圖3-2、圖3-3、圖3-4。
   





      
  (三) 通路結構
  根據1999年藥品通路的結構如下:
1.醫院市場(Hospital Market)市佔率為72.8%
2.開業診所(GP Market)市佔率為11.1%
3.藥房藥局(DS Market)市佔率為16.2%
  以通路別之趨勢來看,醫院市場仍以17.7%維持高成長,開業診所市場成長率9.3%,藥局藥房市場則持平微增0.2%。就此三大通路,醫院市場持續大幅度成長呈上升趨勢,診所市場近年微幅上揚,而藥局市場則轉趨下滑,此乃國人在藥品消費習慣改變為遵循醫師指示用藥,改變自己診斷病情自己買成藥服用的習慣,而健保的推行,更強化了目前各通路興衰的趨勢。
   細究通路供應商,醫院市場多為外資藥廠,本土製藥廠的通路集中於藥局及診所。故以市場佔有率與成長率等雙率而論,國內藥品市場為外資製藥廠所主導掌控。
三、 藥品銷售結構
  (一) 前十大用藥銷售狀況
   我國1999年前十大用藥狀況,見表3-5。
   


資料來源:IBM TAIWAN 寰宇藥品資料管理公司台灣分公司 由上表可知,前四名分別為:
  1. 消化道及維他命製劑消耗比重19.0%,年成長率5.2%;
  2. 心血管系統製劑消耗比重17.2%,年成長率14.9%;
  3. 抗感染製劑消耗比重13.7%,年成長率12.7%;
  4. 中樞神經系統製劑消耗比重9.9%,年成長率33.5%。以上消耗排行與全球主要處方藥類別之消耗排行差異不大。
  (二) 國內西藥產銷狀況
  1. 國內西藥產值
   我國西藥產值狀況,見表3-6、圖3-5。
  




   
  
  由上圖可知,西藥產值在化學藥品產值中約佔的21%~25%間,且西藥產值年年成長。
  2. 國內西藥進出口
  我國西藥進出口狀況,見表3-7、圖3-7、圖3-8。
   






  
   由上圖及表可以看知,我國西藥的進口,每年以15%的高成長率上升,而西藥的出口,基本上是持平的。這留給國內西藥製藥業者空間,國內市場在西藥上需求不斷提升,其空間就是國內西藥藥品的品質、價位與品牌信賴感的差異。
  (三) 國內中藥產銷狀況
  1. 國內中藥生產狀況
  我國中藥生產狀況,見表3-8、圖3-9、圖3-10。
   





   

   
   由上圖可知,中藥產值近年來是呈持平走勢,在化學製品中的比重則呈下滑趨勢,比重不高,在2.3%~3%間,相較西藥產值,約為西藥的10%而已。

  2. 國內中藥進出口狀況
  我國中藥進出口狀況,見表3-9、圖3-11、圖3-12。
   
   






   
  3. 中藥產值結構
  國內中藥生產廠商皆為國資廠,生產之劑型包括「傳統劑型」、「濃縮劑型」及「西藥劑型」三大類,其分佈結構如下圖及表:
 

     

    
   在中藥的結構中,生產傳統劑型之中藥廠數佔54%,生產濃縮劑型之廠商數佔17%,至於生產西藥劑型的有29%。雖然生產傳統劑型之廠商超過全體中藥廠之半數,但若以產值而論,近幾年濃縮劑型之產值均達中藥總產值之60%左右,而傳統劑型之產值則介於30%~40%之間,至於西藥劑型之產值仍僅維持在3%以內。
  4. 中藥市場的未來性
  儘管現代醫學所生產的西藥,如抗生素、疫苗等已對人類之健康做出巨大貢獻,但對人類許多慢性病,如腎臟病、心臟病及關節炎等之根治,仍然束手無策,況且長期服用西藥所造成的傷害、副作用等,已為眾人皆知的事,因此原先強調西藥萬能之醫藥界人士,已開始尋找其他治療的方法,在美國稱之為更替療法。美國食品藥物署自1994年開始特別準許一些民間藥物以複方方式進入臨床實驗,這一政策之改變,為中藥產業之發展帶來美好的願景。
  由於我國中藥之品質優於大陸產品,且國內在全面實施GMP制度後,品質更有保障。中藥業的發展機會在於世界各國流行醫藥養生回歸自然,業者可藉此股風潮將中藥行銷至全球市場。另一方面,全球新藥的發展逐漸進入瓶頸期,均將中藥視為開發新藥的重要資源智庫,此亦為中藥發展之另一契機。
  由中藥進出口值的圖表中,可以發現中藥的進口呈現下降趨勢,而中藥的出口值近來急速上升。1999年乃因香港、馬來西亞對中藥如沉香、人蔘類的需求大幅增加所致,至於出口市場仍以日本、香港、馬來西亞為主。

  (四) 國內原料藥產銷狀況
  1. 原料藥生產狀況
  我國原料藥生產狀況,見表3-11、圖3-16、圖3-17、圖3-18。
   









   由上圖表依原料藥藥品種類分析,近年來抗生素產品在政府促進國內產業升級之有利環境下,投資額大幅增加,致使抗生素產銷呈現穩定成長局面,且佔原料藥產銷之最大家,庍幾年之產銷值均佔原料藥總產銷之七成左右。
  此外,由於國人有食用維他命之習慣及腸胃保健觀念的普及,使得維生素及腸胃道作用藥之產銷分別排名原料藥總產銷之第二及第三位。以1999年為例,維生素佔原料藥之比重為11.0%,腸胃道作用藥佔8.8%,其後依序為麻醉藥品及荷爾蒙。
  國內原料藥產業經過多年來發展已奠定良好的基礎,尤其在抗生素領域之發展,可與先進國家媲美。由於全球近年來用藥趨勢朝向採用價廉物美的學名藥,使學名藥市場蓬勃發展,為國內原料藥拓展全球市場之契機。
  近年由政府與民間企業合資籌組的台灣神隆公司,是以開發原料藥為主,看中了學名藥蓬勃展的市場。
  2. 國內原料藥進出口狀況
  我國原料藥進出口狀況,見表3-12、圖3-19、圖3-20。
     







   由上圖表可知,原料藥進出口在1999年同步擴增,進口成長4.2%,出口成長8.4%。
  原料藥進口主要來自日本、中國大陸、印度、西德等。出口項目以植物鹼類為主,出口地區則有歐洲、美國、東南亞、日本、韓國、大陸等地。



廠商經營概況


一、 西藥業廠商
    依據衛生署統計資料,國內西藥製造廠共246家,設廠地點以北部最多,佔51.4%,平均資本額約1.2億元,資本額在5,000萬元以下的中小廠所佔比率最高,且大部分為國資廠,外資廠大部分集中在高資本額層級中。
  國內西藥製造廠從業人員數14,700人,每家平均員工數61人,另按職務功能別顯示:生產人員佔42.1%,行銷業務人員佔24.5%,管理人員佔15.6%,研發人員佔3.8%,品管人員佔10.5%,其他佔3.5%。
   在學歷分佈方面,大專以下佔60.7%,大專佔36.4%,碩士博士佔2.9%,因研發人員投入比率低,相對碩士、博士高級人力進用較少。見表4-1、圖4-1、表4-2。
  






二、 中藥業廠商
    國內中藥廠分純中藥廠及中、西藥廠兩者,比率各半,中藥廠都皆為國資廠,總數約在253家,平均資本額約為1,400萬元。
   國內中藥廠人力狀況,平均每家員工數約38人,若按員工職務功能別統計,生產人員佔55%,行銷業務人員佔25%,管理人員佔2%,品管人員佔8%。
   人員學歷分佈方面,大專以下佔85%,大專佔15%。
   由於中藥是國內特有的傳統產業,且國內外專門培養中藥專業人才的地方不多,因此高學歷所佔比率不高,仍有一部分是過去師徒相授,父子相傳的人力。見表4-3、圖4-3、表4-4。
   




         

三、 原料藥業廠商
    國內原料藥廠約30家,分為三類型,
  (一) 專業原料藥廠,如立大、祐益等。
  (二) 專業中間體廠商,如中華樟腦。
  (三) 由製劑業向上整合之原料藥廠,如中國化學、景德、永日等。
   台灣原料藥廠平均資本額在1.1億元。
  從業人員依其職務功能別統計,生產人員佔44%,行銷業務人員佔10%,管理人員佔13%,研發人員佔8%,品管人員佔10%,其他佔15%。人力多集中在製造部門,研發人員所佔比率比先進國家相較仍屬偏低,但與國內中藥業、西藥業相比,則屬於研發投入較高之行業。
  在人員學歷分佈方面,大專以下佔63%,大專佔31%,碩士佔4%,博士佔2%。台灣神隆公司成立以後,以開發原料藥為主,集結了政府與民間力量,可望成為原料藥業的標竿。見表4-5、圖4-5、表4-6。
   
          





        

四、 總體藥品製造業廠商
  (一) 廠商家數:
   我國現有各類藥廠529家,其中包括原料廠30家,西藥廠246家,中藥廠253家。
  (二) 員工人數:
   根據製藥公會統計,員工數在10人至30人之廠商佔32.1%,30人至50人之廠商佔27.5%,50人至100人之廠商佔19.5%,100人以上之廠商佔20.9%。
  (三) 資本額:
   國內藥廠規模以中小型居多,資本額在100萬到5,000萬之比例最高,佔41.5%,5,000萬到1億元之廠商佔36.1%,1億元以上的廠商佔22.4%,且以外資廠居多。
  (四) 年營業額:
   在年營業額方面,少於5,000萬之廠商佔43.8%,在5,000萬元至1億元間之廠商佔19.1%,1億元以上廠商佔37.1%。
  (五) 國內前二十大製藥廠商
   依IMS Taiwan之統計,2000年度台灣地區製藥前二十大廠商依序如下:
   


產業優劣勢分析與對策建議

一、 產業優勢分析
      我國藥品製造業,在迎向未來發展上,擁有下列優勢與利基:
  (一) 藥品市場龐大
   根據IMS TAIWAN資料顯示,1998年全球藥品市場約3,070億美元,預估到2002年全球藥品市場可達4,119億美元。市場金額龐大,且持續成長,鄰近的中國大陸藥品的消耗量,將維持兩位數字的成長。
  (二) 藥品需求增加
   全世界邁向高齡化社會,隨著人口結構的老化,對各藥品的需求將增加。而國民生產毛額(GNP)增加,國民所得增加,人民將更注重健康保險及醫療品質,所以藥品市場的需求更持續增加。
  (三) 崇尚天然藥物潮流興起
   近年來隨著化學藥品的毒性副作用,為人們所重視,因而回歸大自然,崇尚天然藥物之潮流興起,使中醫中藥走向世界,帶來契機。
  (四) 參加醫療健保的人多
   在參與健康醫療保險人口日多下,藥品的需求會隨之增加,未來價格低廉,專利過期的學名藥市場,提供一個相對可以發展的空間,健保對慢性病患、老人、兒童之照顧,更擴大藥品的需求市場。
  (五) 政府扶持的產業
   行政院於81年將製藥列入七大新興產業,84年通過「亞太製造中心計劃」及「加強生物技術產業推動方案」外,更於88年將生物技術產業列入促進產業升級條例的「新興重要策略性產業」名單中,希望發展台灣成為亞太地區生物技術與製藥產業之研發與製造中心,將生物科技與製藥產業扶植為我國繼資訊和半導體產業之後的另一明星產業。
  (六) 大集團樂意投入
   根據生科技中心調查了國內100多家股票上市公司中,有11%以上的業者計劃投資生物科技,其中三名的項目依序為1.中藥2.生物蛋白質藥3.檢驗試劑。積極投入的民間企業有統一集團、遠東集團、和信集團、中華開發、台塑集團,政府國營事業則有台糖、台鹽、台肥等。
(七) 租稅優惠制度
   製藥業已被政府列入十大新興工業之一,享有租稅、金融、研發及產業輔導等獎勵措施,在政府多項優惠條件下,可帶動製藥業成長契機。
(八) 政府輔導管理的推動
   近年政府對中藥加強輔導管理,包括:
  1. 成立「中醫藥委員會」執行中醫醫院師資培訓及管理、中藥製造、中醫現代化、中藥科學化。
  2. 擬定「中藥標準方」統一規格,讓民眾用藥有保障。
  3. 全面實施「中藥GMP」制度,讓中藥朝藥理實驗、毒理實驗和製劑科學化的方向努力。
  (九) 中草藥科技島的藍圖
   經濟部技術處,決定從今(2001)年起,將中草藥的研發列入重點推動工作,並完成「中草藥產業技術發展計劃」的五年規劃。將台灣建成中草藥的科技島,初期篩選老年癡呆症、免疫調節、肝炎、氣踹與骨質疏鬆等疾病為主要研發目標。
 
二、 產業劣勢分析
    我國藥品製造業目前亦正面臨下述劣勢:
  (一) 國內市場太小
   國內市場規模不大,小廠林立,設備利用率低,單位成本高,又行競爭殺價,難以研發,永續經營發展。
  (二) 外銷出口難
   西藥市場幾乎為先進國家知名大藥廠所佔據。國內製藥業要提高國際競爭力不容易,外銷出口亦相形困難。
  (三) 加入WTO競爭更激烈
   加入WTO後,關稅降低,競爭更加激烈。(但對中藥業或許提供另一個契機。)
  (四) 行銷通路特殊而受限
   行業的特殊性,消費者有品牌的忠誠度,且經醫師開立處方用藥,行銷的對象與通路異於他業,新競爭者不易切入。
  (五) 政府用藥法規的影響
   政府的衛生用藥法規制度,往往決定了藥廠的走向與利潤率。
 
三、 對策建議
     在上述優劣條件之下,建議藥品製造業者,可採取的因應對策如下:
  (一) 全面推行cGMP標準
   為因應未來加入WTO後的衝擊,業者宜將現行的藥廠GMP認證制度,提高至強調不斷改善品質、進行「確效控制」的cGMP(Current Good Manufacturing Practice)標準,並督請政府採同一標準,要求輸入藥品須達此水準,以防止第三世界廉價藥品傾銷至國內。
   衛生署規劃2004年西藥廠全面實施cGMP,但於2001年7月起所有藥廠至少在作業生產環境和分析方法都得完成cGMP。本產業因與政府政策規定息息相關,業者宜儘早導入,以獲先機。
  (二) 借助政府對本產業的優惠
   在財稅的優惠措施方面,係以「保進產業升級條例」及「中小企業發展條例」為主要依據,較重要之措施有:
  1. 企業合併之優惠。
  2. 研究發展設備及調整產業結構設備支出的加速折舊。
  3. 購置自動化設備及研發之投資、貧瘠地區之投資、創業投資之應募,以未分配盈餘用於增資部份得扣抵當年之營利事業所得稅。
  4. 個人基金投資於前述事項亦得扣抵當年之綜合所得稅。
  5. 指定重要事業得保留盈餘。
  6. 新興工業之公司,其前三年內各期虧損可累計至未來有盈餘年度充抵費用,再行核課稅額。
  (三) 出口學名藥
   未來進入WTO之後,將失去關稅與行政法規之保護,因此開發新藥或出口學名藥或原料藥,是國內製藥業未來發展之一大途徑。
  (四) 開發未來全球暢銷藥品
   根據財團法人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統計,目前全球十大疾病,分別為冠狀動脈疾病、癌症、腦血管疾病、急性深層呼吸道感染、肺結核、慢性阻塞性肺炎、下痢、瘧疾、愛滋病、B型肝炎等,由上述疾病之發展方向預測,未來世界藥品市場的發展趨勢,應是集中在此類疾病的藥品方面,因此預估未來全球暢銷藥品分別為心血管用藥、腸胃代謝用藥、中樞神經用藥、呼吸器官用藥、抗感染用藥、生殖泌尿用藥、肌肉骨骼用藥、血液製劑等。產業界宜早佈置因應。
  (五) 利用政府的人力支援
   經濟部工業局之「工業技術人才培訓計畫」係委託製藥公會、藥廠發展協會、生技中心、化工所、藥技中心等,每年均辦理多次製藥工業人才培訓課程,內容包括藥物製程之改進技術、醫藥研發之生物技術、新產品與品管技術等。
(六) 運用各界的整合力量
  1. 政府機構:醫藥相關部門,如衛生署、藥檢局或經濟部科技顧問室,負責策略規劃及相關法規之研擬。
  2. 學術機構:包括中央研究院及大學相關系所、醫學院,進行基礎研究及部份合成研究。
  3. 研究機構:包括工研院化工所、生物技術開發中心等財團法人研發機構,進行部份合成研究、生產技術之開發及試驗工廠之設立,並協助業者解決生產上之難題。
  4. 公會及協會:進行人才培訓計畫。
  5. 產業界:將經過審慎評估後值得商業化之醫療品項目進行生產試驗。